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中小学生自信心的高效培养
自信心是引导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一种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也是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奋勇前进的内在动力。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的优劣,受自信心程度的影响尤为突出,集中表现在强烈的自信心不足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主动性、积极性。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不会说话,遇到困难就退缩。如此下去,这些学生真的就不如别人了,真的就变“笨了”,学习成绩自然就不可能优秀,人际交往也就会出现问题。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寻找到中小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并采用高效的方法帮助他们塑造强大的自信心。
一、中小学生没有自信心的原因
任何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多方面原因,只有寻找到根本原因后,修改起来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金洪源教授总结他的新潜意识观为: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创新灵感、天才学习状态、人格等都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几乎所有的潜意识心理活动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关键因素的。而条件性情绪反应是容易建立和容易消除的,因此,人类的所有潜意识心理现象都是容易解决的。
根据金洪源教授的新潜意识观,我们得出许多中小学生的不适应性行为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学习来的,是他们意识不到,或意识到却控制不了的,并且是他们的大脑中自动运行的一些不适行为。一个学生的不自信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关键因素的,是后天建立的也是容易消除的。
㈠潜意识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建立
所谓条件性情绪是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或本人的意识不容易控制的情绪,在相同或相似刺激出现时自动伴随的情绪。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对其记忆、思维、创造、想象、生理等众多方面有很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能够促进人的活动,能够形成一种动力,激励人去努力,而且,在活动中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从而产生胜任感和自信。消极情绪会使人感到难受,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活动起来动作缓慢、反应迟钝、效率低下;消极的情绪会减弱人的体力与精力,活动中容易感到劳累、精力不足、没兴趣从而产生无助感和自卑感。
如果一个人在做某件事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消极的情绪,那么经过几次之后就会形成条件性反应,以至于再做这件事的时候情绪自动的消极,情绪一旦产生会自动地涌现许多不够客观的思维内容。
中小学生不够自信就是与某种情境建立了这样一种条件反应。比如当这个学生在课堂上遇到老师提问时、在众人面前或有人注意时,情绪是自动出现焦虑的、紧张的,而学生对这样的情绪是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了也控制不了的,接着就会受到消极情绪的选择和指向作用,出现一些情不自禁的不够客观的思想,比如,别人肯定听不到我说什么、我回答的问题肯定是不对的会惹得同学和老师的嘲笑、我说的话别人肯定也不愿意听等。当然,此时学生头脑中也会出现积极自信的思想,比如:我可以回答的非常好、别人肯定对我的观点非常的欣赏、别人会觉得我很漂亮等,但是因为消极情绪的选择和指向作用使得头脑中消极自卑思想优先兴奋,而使得积极自信的思想处于低活动状态,从而使得这个学生自卑的情绪、思想、行为与某一情景形成条件反射而牢固下来,这个人最终形成不自信的性格。
而中小学生的这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的建立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可能来自于微弱的刺激反复出现。比如,一个学生每次举手发言的时候,老师都看不见或者越过他而让其他人回答,那么多次之后,这个学生就会体验到失落,这个失落的情绪就会与回答问题这样的情景建立了条件性情绪反应,而不再主动发言。
另一方面原因就是因为某一次强烈刺激产生强烈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而建立了链接。比如,有个中学生害怕回答问题,在众人面前说话就脸红,原因是曾经高一刚开学的时候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说错了一句话,同学们哄堂大笑,这个高中生脸一下红了,下课后同学们见到他之后仍旧用那个笑话逗他,这个高中生很尴尬。就是因为这一次强烈的事件引起了强烈的被嘲笑后的尴尬、紧张情绪与课堂回答问题建立了条件性情绪,以至于在这个潜意识的情绪作用下害怕被老师提问,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一说话就脸红。用图示表示就是:
㈡关于不自信的一系列程序性知识的自动运行
对中小学生自信心缺乏的研究,要在运用条件性情绪反应进行心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更为深入、详细地表征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整个心理结构。这就需要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时是如何运行程序性知识的。
程序性知识是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它一般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动实现并且表现为能力。程序性知识往往以潜意识的状态储存于我们的大脑中,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和作用,而事实上,我们的能力的的确确是由于这种知识的存在,才实现或表现出来的。
自信的人与自卑的人在面临相同情景时运行的程序性知识是不同的。而程序性知识的自动运行有时候是学生本人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了控制不了的一个过程。比如,很多家长和老师教育学生遇到熟人可以自动的走上前去打招呼,如果紧张就深呼吸,学生也记住了,可是一到那样的情景就会忘记深呼吸还是会退缩下来。这说明学生头脑中原来的一系列退缩行为自动运行了。这个程序自动运行过程是:
在众人面前 (C1),情绪就紧张(A1);这种焦虑情绪一旦产生(C2),就会引发消极思维,觉得自己说的话不妥当、自己很丑、害怕说错话或者被嘲笑(A2);如果认为是同学要嘲笑他(C3),这种焦虑情绪会更加严重(A3);如果焦虑加重(C4),就会在众人面前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怎么做,或者离开那个环境(A4)……这种循环不断加重,影响交往。
㈢缺乏一系列的应对当前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专门用来调控、指导、解决个体大脑内部的记忆、思维等学习活动“怎么办”的知识。
不自信的学生大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来不及分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认定自己是不行的。这有的是来自于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正确、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有的人会知道自己当时的思想和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怎么调整自己,所以只能退缩了。
有些父母或者老师在教育不自信的学生的时候,总是说,你要自信,要勇敢的站出来等,却没有具体的告诉怎样认识自己的情绪,怎样降低情绪等。
二、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高效培养学生自信心
㈠利用情感组织者策略建立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
情感组织者策略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引起信念和行为上的改变。可以是优美的风景也可以是学生伟大的理想,只要能让学生体验到轻松、愉快就可以。此时树立理想的时候可以详尽,包括做事情的态度、体验、风格,待人接物的风格等。比如,有个非常胆小,说话就脸红的学生,在运用情感组织者策略的时候,他谈到很想将来当一个优秀的领导。那就要与他讨论几年后这个优秀的领导是什么样的,怎样说话、怎样领导员工、怎样领导工作的等,因为他心目中有这样的榜样或者想象,他会说那时候的他做起事来、说起话来干脆利落,做起事情来想做就能做到,工作很出色,当给员工分配任务的时候站在众人面前说话声音洪亮、充满着激情、体态自然大方,大家都很认真的听着并用钦佩的目光望着他,此时体验到的是无比的开心和自信。就带着这种情绪状态面对现在遇到的情景,表现自信的行为反应,那么那时候的自信状态就与这个情景建立了新的链接反应。原来的不自信行为反应就消退了。
这就是构建新的行为反应模式,即指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的自信的S-E’-R’情绪与行为反应,使之能够替代或对抗原有的不自信的S-E-R反应模式。
学生不自信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因为遇到某个情景的时候,首先是消极的情绪,所以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反应。要想建立积极的自信反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使学生再遇到相同情景的时候,心情是平静、轻松、愉快的,并且内心里充满着强大的动力来应对发生的事情。比如对于不敢说话的那个学生建立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过程图示就是:
㈡建立新的、适应的、自信的一系列程序性知识
可以专门的针对不自信的学生的某一行为设计一系列的自信的程序性知识。包括怎么做、怎么评价自己等。比如上面提到的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学生,可以设计成谈吐自然大方的程序:
在众人面前 (C1),情绪就平静轻松、舒适的(A1);这种平静、轻松、舒适情绪一旦产生(C2),就会引发积极思维,觉得自己说的话将是很有吸引力、自己很美、别人很欢迎自己(A2);如果认为是同学很喜欢、欢迎自己(C3),这种愉快情绪会更加强烈(A3);这种积极情绪强烈了(C4),就会说出很多得体、恰当好处的话语 (A4);……这种循环不断增强,达到谈吐自然大方的自信表现。
㈢策略性知识的建构
要使学生充满自信的另一关键因素,就是要教会学生在遇到意外情况或者发现自己很紧张的时候怎样处理,那么学生就不再害怕什么了,不害怕就会敢于去做了,那么自信心就更加强烈了。
教会不自信的学生在要遇到某些情境的时候如何做到心情平静,比如深呼吸和肌肉放松等,遇到意外情况的时候如何启用元认知调控、指导、监督自己,如果某一行为做得很好之后如何评价积极肯定自己,如果事情做不好之后要怎么样的坦然与豁达并充满信心的做好下一件事等等。
三、中小学教师和家长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树立学生自信心的建议
中小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不但可以通过掌握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中小学生家长和老师也可以根据其中的原理在教学和生活中进行培养。
㈠培养中小学生自信要找好时机
培养学生的时机有很多,其中的一种就是提前做好预防准备。有人说自信心是以实践为基础,多尝试失败,以成功为助力的环境中逐步树立和培养的,也就是说自信心的培养就是亲身实践。这句话说的有些正确但也有些偏差。根据元认知干预技术中情绪制约思维、行为的原理,如果对于失败不能正确的看待,那么挫败之后的消极情绪的积累是不利于一个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的。所以要尽量减少失败多体验成功,多体验成功之后带给一个人的积极思维和行为反应。减少失败情绪体验的方法可以在教育当中预测学生在某个阶段遇到哪些事情,并提前培养解决策略和方法,甚至可以提前演练,等学生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体验到的是成功后的愉快与自信了。
金洪源教授的新潜意识观中提到中小学生的不自信状态是后天建立的,也是容易消除的。所以建议家长和老师当学生出现不自信的表现时,不要急于严厉的批评和纠正,或者不顾场合与时机。比如有的学生因为胆小没有去跟叔叔阿姨打招呼,有些家长就顿时很生气当着大家的面前训斥自己的孩子不该这么没出息、见不得场面或者把孩子撵走等,这虽然是在教育,殊不知可能已经给孩子的不自信建立了一种条件性情绪反应,即一到大人面前要说话,情绪就是被妈妈训斥后的焦虑,在这个焦虑下可能更不知如何是好了。
所以要希望学生自信,那么培养的时机就是要在学生的心情是平静、愉快、开心的时候,告诉学生在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该怎么做。那么学生就会在以后做这件事的时候体验到情绪是愉快的。这样的时机可以是旅游的时候、成绩提高后、运动后、得到表扬认可后等等。也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情景、比如想象优美的风景、想象曾经喜欢的场景、想象几年后成功的表现,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在心情平静或轻松状态下获得正确观念,那么你说的话就会被牢牢记住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运行起来,而不会出现教育过之后仍旧不起作用的情况。
㈡培养中小学生自信要给予强大的动力
自信本身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如果在做事情之前能给予学生内心一种类似于自信的动力,那么做起事情来就有了劲头。比如一个怕黑的人,可以让其想象自己现在已经是一个英勇的日夜保卫国家边疆的战士,那么一个铮铮铁骨的战士还会怕黑吗,再次面对黑夜的时候这个学生就会具有英勇战士的那个不畏惧的勇气;再比如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想着此时的自己就是有着坚强意志被人佩服的伟人了,那么学习这件小事就不会难倒他,就会充满着挑战的决心去学习。
㈢培养中小学生自信时方法要详细、具体
不建议有些家长和老师经常告诉学生不要怎么做,却很少告诉他们该怎么样做,因为在学生头脑中可能出现一到那样的情况头脑中知道不该去做的情况而需要做的情况却不明确了。要在学生的心情是平静、愉快、开心的时候,告诉学生遇到什么样的情况的时候该怎么做,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详细的告诉先怎么做、再怎么做,那么学生在头脑中就会很牢固的记住了,那么自信的情绪和行为就在大脑中塑造成功了。以后你所教导的内容在需要自信的场景一步一步的在学生头脑中自动运行起来,当学生自动运行起来之后感很开心、很自信。
㈣培养学生自信要在取得进步之后及时表扬和鼓励
具有自信的人是心情愉快的,如果做完一件事后得到表扬和鼓励了,情绪就是愉快的,以后再做这件事之前,愉快情绪就出现了。那么这个行为就巩固下来了。比如一个给老人让座的小学生,周围的人都投以喜欢和赞美的微笑。那么,以后在遇到相似的情景,那个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被别人赞美的那个愉快,所以会很迅速的做出让座的行为。总之,要使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就要注意观察和体会,及时发现进步的地方进行表扬和鼓励,那么自信的行为会存留下来。
参考文献:
[1] 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2] 金洪源,刘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战略新一代技术开发.2005.5
[3] 蒋晓虹.论青少年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教育导刊,2006.2
[4] 张冠彬.培养中学生自信心与耐挫力. 社会心理科学,2005.5-6
[5] 尹宁宁.从课堂上怕不怕“出丑”,看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观察思考,2009-10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16029,电邮:xiechunling789@163.com;)
本稿系金洪源教授主持的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实施》(JG09DB17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谢春玲,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现为辽宁师范大学派驻山东潍访心理干预技术辅导组副组长。
转载自元认知干预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