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习动机中学生学习困难诊断与元认知干预
一、高学习动机中学生学习困难形成原因探索
在国内外特殊教育领域,对学习困难生的定义是有较大出入的。但是,至少国内外公认的学习困难生的基本特点是:在智力、身体健康、所受教育等基本方面均正常而学习出现明显困难者,称作学习困难生。美国学习障碍全国委员会1988年提出的修订定义则更为明确地限定:“学习障碍系一个通称不同学习异常的名词,其包括在听、说、写、推理、数学等方面的获得和使用上出现明显困难者,这种异常是个人内在因素引起的,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
本文试图要研究的就是美国学习障碍全国委员会所定义的由个人因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学生,因为他们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对象,而且是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彻底解决的学习困难生的一类。
给这类学习困难生进行分类的话,还有一个好的方法,就是他们基本上都是有较高学习动机的学习困难生。这样就区分于那些因为家庭背景、个人动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原因个人不努力学习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而此类低学习动机的学生更多地需要思想教育来解决。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普遍应用以后,高学习动机的学习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而且可以高效而较彻底地予以解决。下面我们以一个个案为例进行说明:
王某脑中挥之不去的歌声
王某,男,某校高三快班学生。因为学不进去而前来咨询,其主诉:每当自己打算好好学习,并开始听课或者自学的时候,脑子中就有歌声萦绕,不停地唱歌,想停也停不下来,心中很着急,总想将歌声驱逐出大脑,可是越努力越是徒劳,没办法,只能带着歌声去低效而痛苦地学习。
这些歌声如何而来?起因是高二的一天中午:自己中午骑车回家吃午饭,午饭后一路骑着车一路哼着歌,很快到了教室。放下书包准备自习,发现歌声却还在脑中萦绕,自己想让大脑立刻停下来静心学习,可是那些歌声总是驱逐不去,一想“这下可坏了,中午自习就这样废了,不行,得赶紧安静下来”。可是越是努力越是徒劳,最后不仅中午自习带着歌声学习,连下午听课歌声也没有彻底离开过大脑。自此以后,只要一想静下心学习,歌声就不自觉地出来,就这样伴着歌声度过了近一年的时光,学习很低效。还有几个月就要高考了,还是这样的学习状态,心理特别焦虑着急,经人介绍前来咨询。
(一)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释为高级中枢神经功能失调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这些学生一直在高动机驱动下努力学习,而学习成绩却一天天下降,确确实实地是由于他们的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的,与美国学习障碍全国委员会所定义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相一致。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解释对应的是医学的药物治疗,此种疗法不仅治疗周期慢,临床效果不是很好,而且有一定的副作用。
(二)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为潜意识心理活动现象
王某大脑中的所有的高级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又完全可以解释为潜意识心理活动现象。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的所谓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现象,就是指本人没有意识到的心理现象,或者是意识到了但本人无法控制的心理现象。这些潜意识的心理现象和刚才所说的王某的神经功能失调是同一个表现,例如“歌声却还在脑中萦绕,自己想让大脑立刻停下来静心学习,可是那些歌声总是驱逐不去……只要一想静下心学习,歌声就出来……”等等,可以把它解释成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同时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潜意识心理现象,是意识控制不了的心理活动过程,而后者的解释对于临床干预与治疗具有关键意义。
因为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的潜意识是可以立竿见影地予以控制的;不但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高效地控制学生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而且学生本人在经过一定的辅导和训练后,也可以自主地高效地控制自己的潜意识心理活动。我们把在广大学生中可以自我控制潜意识心理活动的现象称作“三想三能”,即想学能学进,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也就是说,通过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辅导的学生们,想学习时就能够学得进,学得专心,学得高效;想做某事时就能做得到,例如当某同学怀疑同桌背地里议论自己,瞧不起自己,也知道只要自己大胆地表示对她友好,她就会改变态度和行为,就是做不到时,经过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训练以后,都能够立刻做得到,而且还能够做到对同桌背地议论自己的事毫不在乎;当她想要开始学习,想放下刚刚发生的还在大脑中绕来绕去的某事的时候,就可以立即放下不想,专心学习。这一切如果从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角度理解和诊断,就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二、用新潜意识观解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所谓新潜意识观是指用条件性情绪反应原理解释潜意识心理活动过程;而中学生的“想学学不进”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过程同时也是潜意识心理活动过程;“想学学不进”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过程是可以通过对其中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干预,达到高效、彻底干预的目的,而且效果立竿见影。对高学习动机学习困难学生形成原因的这一理论解释,也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能够做到高效解决学习困难生的心理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
那么,人类复杂的潜意识心理活动,是怎样仅仅通过干预条件性情绪反应就可以较彻底地解决的呢?
(一)焦虑情绪与潜意识地学习分心
王某主诉的“每当自己打算好好学习,并开始听课或者自学的时候,脑子中就有歌声萦绕,不停地在唱歌,想停也停不下来,心中很着急,总想将歌声驱逐出大脑,可是越努力越是徒劳,没办法,只能带着歌声去低效而痛苦地学习”的陈述,就是这样一种想做做不到的潜意识的学习时强迫分心行为。这种强迫分心行为是高度的焦虑情绪引起的。
当人们处于某种强烈的情绪体验状态时,大脑中的思维常常是不由自主的。例如从噩梦中惊醒的人大脑中的恐惧想法就是难以控制的。当一个人刚刚从极其恐惧的噩梦中吓醒时,情绪短时间内不会立刻消失,那么,这个尚未消失的恐惧情绪就会促使这个人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此时自己住的房间里很不安全,潜在某种莫名奇妙的危险的“感觉”。即使你明明知道这种所谓的“感觉”是没有道理的和无意义的,但是,它还是挥之不去。紧接下来,这种恐惧会使大脑奔腾不止地思考起来:这种奔腾不止的思考也是在情绪推动下实现的,甚至是很难停止下来的过程。例如这个人不得不强迫地想到“房门锁质量存在隐患,迟迟未做处理,会不会……”;“还有我们住的五层楼,人也是可以从窗子爬进来的……”;“如果有人进了房间就藏在卫生间里非常容易……”这个被噩梦吓醒的人明明知道这些想法没有意义,为什么还是要想呢?这就是强烈恐惧情绪驱动下的停不下来的思维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强迫的思维过程。当这个人在恐惧情绪消失时,他的思维会立刻恢复正常,变成一个能够自主想什么和不想什么的人。当他愿意再想一想刚才的事情时,他就会去想;当他不愿意去想刚才恐惧的事情时,他的思维就会立即停止下来,去想自己愿意想的事。
同样道理,王某一到学习时,就去想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原因就在于他此时此刻涌起了高度的焦虑情绪。当焦虑情绪升起时,往往越是怕想无关的事越是要想。完全无可奈何。我们描述的这一心理活动过程和美国学习障碍全国委员会描述的学习障碍的“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是完全相同的一个过程。
这种焦虑情绪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这种焦虑情绪是条件性情绪反应
条件性情绪反应本质上是一种条件反射,即指人们一到某条件下便自动产生一种情绪体验反应。当这种条件性情绪反应实现的瞬间,人们的认知评价、知识检索、思维判断和相应的表情与其它行为等也在几乎同时实现。鉴于这种情绪反应的同时也伴随着认知和行为活动的综合反应性质,所以称其为条件性情绪反应。早在20世纪20-30年代,经典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华生等,通过对动物和人进行实验,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在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经典实验研究中,当他把食物放进狗口中的时候,同时让狗听到一个铃声。在经过若干次这样的将食物与铃声结合的训练以后,狗学会了对铃声产生流口水的反应,当狗只听到铃声而没有得到食物时也会流口水。他把狗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对铃声刺激产生流口水反应的行为称作条件反射;把这种建立条件反射的机制或过程称作条件作用。后天的条件反射的获得,可以在行为层面上理解,也可以在认知层面上理解,还可以在情绪层面上理解。例如当婴儿面对母亲的时候,他会听到人们说“妈妈”这个词,以后当他说出“妈妈”这个词的时候,会有一个人(主要是母亲)对这个行为做出积极反应或因此积极地满足他的某种需要。于是,他想表达或满足某种需要时,他会再次说出“妈妈”这个词。这就是行为意义上的条件反射。以后每当他听到“妈妈”这个词的时候,脑海里会自动浮现***形象和意义,每当他大脑中浮现***形象或意义的时候,他会想到使用“妈妈”这词来表示或表达,这就是后天条件作用而形成的认知意义上的条件反射。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要讨论条件性情绪反应及其意义。即当巴甫洛夫实验中的狗听到铃声的时候,它在“知道”铃声意义并且产生行为反应的同时,也在形成情绪体验的反应——体验到某种愉悦。如果你做一个相反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实验也可以,即当有人摇铃时,站在它的后面用锥子扎它的后腿……这样反复结合多次以后,每当狗再听到铃声时,它会紧紧地夹着尾巴,表现出种种紧张或痛苦情绪。而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的狗听到铃声时,则做出积极情绪反应。同样是铃声,狗会做出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这就是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性情绪反应。
狗对铃声的这种情绪反应与潜意识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条狗是一个人的话,就可以解释潜意识了。因为一个喜欢听这种铃声的人和一个不喜欢听这种铃声的人,都明明知道是在自己听到铃声时得到了食物或腿部被刺痛引起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而且他们知道目前实验已经结束了,这种铃声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不再有任何意义了。他们完全可以对铃声听而不闻了。但是,以后的日子里,他们还是一听到铃声就喜悦或一听到铃声就紧张、恐怖。对铃声产生恐惧的人会要求治疗,因为他想让自己不再恐惧铃声,但是他做不到。这个想做做不到,为一个本来不再有意义的铃声而恐惧的行为就是潜意识行为。
(三)王某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是如何建立的?
王某一到学习时就产生强迫分心的焦虑情绪反应是怎样建立的呢?
在他的主诉中已经基本写明了他的焦虑情绪反应建立过程。高二的一天中午,他在吃过午饭后一路骑着车一路哼着歌,很快到了教室。放下书包准备自习,发现那些歌声却还在脑中萦绕,他“想让大脑立刻停下来静心学习,可是那些歌声总是驱逐不去,一想这下可坏了,今天中午自习看来是废了。”
由于他一路唱歌唱得兴奋,到教室后一下停不下来,这种情况在许多人身上都会发生。关键是此时王某担心自己歌声会停不下来而产生了焦虑情绪。当他的焦虑情绪一升起来,由于焦虑高了反而歌声停不下来了。越是停不下来影响学习,他越是害怕、担忧情绪就越高……于是,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身处的教室环境与学习情境,就好比巴甫洛夫实验时的铃声,与他刚才想停止大脑中的歌声而停不下来的焦虑之间伴随了一段时间,于是就形成了条件性情绪反应,可以用S-E-R代表之。这里的S代表以后一想学习就焦虑的情境;E代表一到学习情境就产生的焦虑情绪反应,它是潜意识而又无法控制的强迫分心行为的动力;R代表代表一到学习情境焦虑情绪升高后学不进去与歌声停不下来的行为。
三、对高学习动机学习困难生的元认知干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此类有着较高学习动机的学习困难生,如果像美国学习障碍全国委员会那样,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将其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就会在解决问题方面既不便用药物干预,也看不到心理技术干预的突破点在哪里?据2006年美国纽州教育局学习困难生专家介绍,他们采用特殊教育的方法解决此类学习困难生问题,即每位特殊教育教师一次最多只教3-6学生。而我国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则指出该类学生就是由于在其大脑中后天形成的一个自动运行的S-E-R行为反应系统。只要学生一到教室自习情境条件下(S刺激),就自动地运行了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性情绪(E反应),只要一涌现焦虑情绪反应就会在大脑中有挥之不去的种种不自主的想法、念头、越想静下来越是静不下来等“叫劲”行为,即焦虑情绪强迫驱动的行为反应(R)。在一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下,只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采取措施能够控制、消除或调解学生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其整个想学学不进的障碍行为也便立刻消失。
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彻底消除学习障碍行为的技术实施过程如下:
(一)使学生获得高效干预潜意识行为的高效知识
首先要在诊断性面谈过程中,使学生懂得他目前表现出来的越是想学习越是学习不进时的行为反应,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反应,所以不受学习动机控制。而这种潜意识的学习不进的行为反应中的核心的和杠杆解因素,是条件性情绪反应。只要控制了条件性情绪反应,就会立刻控制住其越想学越学不进的状态,而立刻进入高效学习状态。
在学生的心理辅导中,不要输入低效的和对成长有危害的心理学知识。有些心理学派的理论内容不但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且把问题解释得很复杂,很神秘,把思维紧紧地捆绑在一个无效或低效的思路上,会耽误问题的解决和把学生思想引向消极方面。心理辅导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大脑中已经有了这样的消极知识观念,要及时予以清除。
所谓元认知干预,是以学生自己能够干预自己的情绪和低效学习行为的高效心理技术辅导过程。如果学生的低效学习行为主要是来自一种条件性情绪反应和大脑中运行的一组错误程序性知识,那么,学生就有希望自己为自己干预。如果学生低效学习和强迫分心的行为来自非常神秘的原因,甚至是一百多年来都没有人彻底解决的原因,就连心理学大师都解决不好,何况让学生自己解决?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理论看来,许多低效心理干预技术的理论所阐述的原理也许是误会,也许存在但只是些不太关键的微量弱因素。高效解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问题要找到关键因素,找到杠杆解。条件性情绪反应是几乎所有心理障碍者潜意识心理活动的杠杆解。所谓杠杆解就是在深层了解事物内部各主要的和关键的因素及其关系结构的基础上,采用的以简驭繁的方法。解决学生学习障碍一定要找杠杆解进行干预。不要在不重要的因素上绕圈子。目前,社会上流行许多对学生实施微弱因素干预的心理技术,显得很花稍而不能高效解决问题,一度引起许多人对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的疑虑。这一点是值得广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例如某些咨询师诊断时指出的那些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潜意识因素,虽然有时可能会暂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但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根本原则之一,是要高效、本质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改变学生学习现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为学生大脑中输入科学的和高效的心理学知识,避免输入神秘低效的没有科学依据的,自己的元认知控制不了的低效潜意识理论。
(二)建立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和学习行为程序反应
1、运用心理暗示干预技术(一般使用放松即可),促进学生产生一种宁静、轻松和高度集中的状态。
2、在这种情绪和高度集中状态下,想象曾经产生学习障碍或曾经低效学习的那个情境,对王某来说就是在教室自习情境下,想象自己上自习的情景。
3、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语的指导下,想象自己正在教室里高效地上自习的情境,包括上自习时的每一个令人兴奋的细节——边学习一边察觉到自己今天上自习的感觉与往日不同,并评价这种轻松高效的状态进而产生积极情绪体验。
(三)在上述的心理训练中学生大脑中获得了什么?
上述心理训练过程中,学生的积极、轻松、宁静情绪会与上自习的教室情景进行反复伴随,并因此而产生一种条件性情绪反应——当他再一进到教室时,情绪是轻松的而不再是焦虑的。经过这样的几次临床心理技术训练过程,王某的焦虑性条件性情绪反应便消除了。只要王某再一进教室没有了焦虑情绪反应,也便不再有那些强迫的想法和担心了,他可以一坐下来就专心学习。
上面的程序中,还加入了一个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自己学习状态的行为程序。即一边自习一边评价学习的状态,这个程序会在他一上自习时就情不自禁地自动运行。运行这一程序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他一边自习一边评价自己的高效自习状态,会产生新的积极认知情绪。这种积极的认知情绪会推动他更加高效地和较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学习。
四、元认知干预的特点及其意义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实践应用效果迅速而彻底的特点,使得辽宁师范大学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究所的研究生们被频频派出实施驻校服务。自2007年以来,大连工业大学连续3年邀请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方面硕士研究生驻校大批量地解决外语学习困难问题,成功率一直为百分之百的。湖北、广西、山东、广东、黑龙江等地中小学也纷纷邀请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究生驻校服务。这些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战线前所未有的现象说明什么?说明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一步步走向技术化服务,实效化地解决问题。我们普通高校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向何处发展?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许多特点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包括:
(一)坚持思维的元认知策略知识观。心理健康教师一定要清楚:人们的反思认知(或称思维)不是凭空的认知过程,而是运用知识对自身心理进行认知的过程。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现象时,他们运用什么样的知识作为思维内容,对自己的心理现象、困境、问题进行反思、评价、监督、调控或指导?关键看他们大脑中有什么样性质的心理知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运行过程中,提炼了高效的心理学知识,包括对潜意识的解释,对学习分心现象的解释,对人格的解释……等等,都是高效的,可以立竿见影的理论解释。
心理辅导教师万万不可以将一些不适合国情的和低效的心理学知识输入学生大脑。用低效的心理学知识武装学生,即使你培训了他们的元认知能力也无济于事。
(二)学会调控潜意识为自己的理想目标服务。有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潜意识的解释,人类不再是潜意识的奴隶,而是自己潜意识的主人。人类可以通过掌握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而对自己的潜意识进行高效地调控,促进它为自己的高效学习、潜能开发服务。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这样的元认知智慧意识。“三想三能”是学生自己为自己的目标服务时的心理健康指标。通过高效的元认知能力培养,广大学生都能够做到想学就学得进;想做就做得到;想放就放得下。经过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辅导的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掌握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都能够变得更加自觉;更自觉的学生会更好地干预自己的心理。
(三)塑造积极人格,自己变优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不同于以往的疗法,它不是专门治病的技术,而更属于把自己变优秀的技术体系。通过调控自己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让自己变得爱学习,有理想;而且有效地把握自己的人格。控制自己的爱好、兴趣等等。目前,在高校和中学里,都有人专门为了使自己变得优秀而主动前来接受咨询。在2005年出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战略与新一代技术开发》一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学生为了变优秀而接受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服务的实例。
王某前来咨询治疗的目标,不再是仅仅解决自习上不下去的问题,而是在解决上好自习的问题以后,还解决了人际关系过敏、遇到难题不自信,担心老师是否对自己不满意等等问题,在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也明显地在人格方面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朴永謦.特殊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2]袁茵.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与教育.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金洪源.学习障碍诊断与辅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4]中国心理网·应用技术专栏,www.psy.com.cn;www.psych.gov.cn
注:本文系金洪源主持的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实施》(JG09DB17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116052,电邮:kuku451863@163.com)
作者简介:王云峰,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省教育厅授予省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称号,兼辽宁省心理学会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实施》副组长。